推广 热搜: 环保  空气  公司  室内  废气处理  脱硫脱硝  清洁能源  动力电池回收  工业废气  储能 

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将进入“规模化应用+技术输出”新阶段,​反渗透、​低温多效蒸馏等主流技术迎来升级

   日期:2025-04-23     作者:环保在线    浏览:0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2025年,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将进入“规模化应用+技术输出”新阶段。核心挑战在于淡化水入网政策衔接、浓盐水排放生态风险管控。

一、国家政策支持与产业目标​

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国通过顶层规划、财税激励、区域试点等政策,全面推动海水淡化产业规模化、高质量发展:

​产能目标与技术创新​

根据《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(2021-2025年)》,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需突破290万吨/日,重点突破反渗透膜组、高压泵等“卡脖子”技术,推动国产化率提升至90%以上。中央财政对新建项目按规模和技术水平给予补助,并落实企业所得税减免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。

​区域示范与产业协同​

全国布局4-6个示范城市和5-10个工业园区示范项目,其中天津、山东、浙江等沿海省份被列为重点发展区域。例如,山东提出2025年产能达50万吨/日,青岛淡化水已占主城区居民用水的10%。

​生态标准与资源循环​

完善浓盐水排放标准,推动绿色预处理技术应用,鼓励太阳能、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与淡化工程耦合,降低碳排放。

​二、区域发展格局与产业特点​

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已形成“沿海主导、内陆补充”的立体化布局:

​沿海工业重镇​

​山东:依托青岛董家口项目(反渗透技术,能耗3.5度/吨)和山东海化集团(浓盐水提取溴、镁),形成“技术+资源循环”模式。

​浙江: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采用“热法+膜法”混合工艺,单日产能50万吨,支撑临港工业用水需求。

​天津:北疆电厂20万吨/日低温多效项目为京津冀供水枢纽,曹妃甸规划30万吨/日反渗透工程,推动浓盐水制盐产业链延伸。

​内陆与西部潜力区​

新疆、内蒙古等地区探索苦咸水淡化技术,结合光伏能源降低成本,逐步替代地下水开采,单吨成本降至4元以下。

​三、技术突破与未来方向​

​主流技术升级​

​反渗透(RO)​:国产膜材料寿命延长至5-7年,能耗降至3.5度/吨以下(如碧水源的市政供水项目占比超60%)。

​低温多效蒸馏(MED)​:适用于余热利用场景,首钢京唐钢厂单套产能达1.25万吨/日,热效率提升30%。

​新兴技术方向​

​可再生能源耦合:沙特朱拜勒3A项目采用光伏补充供电,国内试点项目综合能耗下降20%。

​浓盐水高值化:天津海水淡化所研发锂、铯等战略资源提取技术,山东海化实现溴素年产量超万吨。

​智能运维:石墨烯氧化膜、纳米纤维复合膜技术提升抗污染能力,电容去离子技术(CDI)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应用。

​四、头部企业竞争力分析​

​工程总包与国际化​

​中国电建山东电建三公司:全球最大EPC承包商,承建阿布扎比塔维勒90万吨/日项目(全球最大反渗透工程),海外市场占有率超25%。

​杭州水处理中心:主导菲律宾GNPD燃煤电站配套工程,累计海外产能超300万吨/日,膜法技术领先。

​核心设备与材料​

​碧水源:反渗透膜国产化代表,市政项目覆盖60%以上市场,2024年推出第三代低能耗膜组件。

​双良节能:低温多效蒸发器市占率超40%,参与舟山石化基地、红沿河核电等项目。

​区域龙头与创新平台​

​北控水务:整合膜法+热法技术,天津南港15万吨/日项目采用智能化运维系统,水价成本降至4.25元/吨。

​天津海水淡化所:牵头制定国家技术标准,推动浓盐水提锂技术产业化,2024年获批建设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。

​展望与挑战​

2025年,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将进入“规模化应用+技术输出”新阶段。核心挑战在于淡化水入网政策衔接、浓盐水排放生态风险管控。未来,山东、浙江等沿海省份和头部企业有望通过技术整合与海外并购,加速全球化布局,成为全球海水淡化产业的核心参与者。

(注:数据综合自国家发改委、自然资源部及企业公开资料)

*本文由AI生成
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资讯
0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鄂ICP备2025094329号-1